臺疆儒宗神教法門著造善書經懺史鑑
吳 序
且夫“大學”言人道、“中庸”言天道、“魯論”則天人皆備、聖人之明訓、與夫六經、五史、諸子百家,以及先哲、名賢之箴規等等,無非闡開乎日用倫常之理,勉人於大中至正之途。然若天下皆儒,則可;天下不皆儒,欲將聖經賢傳,說與庸夫愚婦,探其微而抉其奧、與究其源,而貫通其條理者,豈能之乎。此神道設教之所以興也,鸞書著造之所由來也。慨自世風日下,聖教凌夷,民心不古,道德淪亡。淳風既不歌於仁里,末俗慨難言乎互鄉。列聖諸真,抱悲天憫人之念,懷救世濟民之心,謂:詩書不能化,將以因果化之;刑政不能孚,將以報應孚之。其故何居?蓋神靈之妙,如水之在地,無處不有,民既知有神靈之顯,當藉神靈以感化民心,使人人速知改過以遷善,因此欲挽轉頹風,較易收宏效。如易乾卦云,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,神道設教而天下服。良有以也。
考之揮鸞之舉,已有一千九百餘年之歷史,而台灣省之鸞務開基,以澎湖為最早。溯其始今,傳自福建泉州公善社。當時地方之文人學士為禱天消除災患與匡正人心計,乃於同治三年癸丑(民前五十八年)六月初三日在馬公先開“普勸社”,崇奉南天文衡聖帝關及太醫院慈濟真君許二位恩主,初設沙盤木筆。有時而揮鸞闡教,有時而宣講勸人,神人同樂,廣行善舉。至光緒丁亥年(民前廿五年)正月十三日易號為“一新社”,繼設“樂善堂”。於光緒十七年辛卯(民前廿一年)著造“覺悟選新”一書,分列八卷,亦為全省最早著之鸞書也。自“一新社”開創鸞堂先聲,仰藉恩主之顯化,又在光緒辛丑年(民前十一年)五月以清水濟世,改除鴉片姻毒之陋習,救起沉疴無數人,一時轟動海內外,從茲澎湖各鄉社皆紛紛響應,繼設鸞堂有數十處之多,同時本省北部亦同設變堂,繼之中部、南部、普遍流傳鸞教或著書、或宣化、或濟世、或救民,其宗旨,原同一本也。“一新社”後來擴大興建為“聖真寶殿”,增祀文昌帝君與南宮孚佑帝祖呂及九天司命真君張,合原有關聖帝、許真君共稱五恩主,至今威靈顯赫,香火日盛。上述經過,其沿革均有依據,在在可稽。
窈念自吾先曾祖父以來,數代人氏,均效勞鸞務,代天宣化,不遣餘力,而余自幼心存好古,篤信聖教,喜結神緣。繼先人之遺志,受恩主之薰陶。深知開堂著書“為天立言、代天宣化”,其所以淑身者固多,而其所以淑世者,亦自不少。是以方寸盈思,終不忘鸞化之淵源,與匡扶聖教之使命,即在“一新社”及西衛“福善堂”等自著善書以外,復為他堂幫著,及校正善書已付梨棗者,共達五十部,亦實出與人為善之意。至於曰積德、曰累功,則非所敢望也。
今台北清正堂堂主魏志仲先生編篡“台疆儒宗神教法門著造善書經懺史鑑”一書,搜集全省各處變堂所著善書名號,一一刊登介紹,其所費精神,最難能可貴,值得欽佩,尤其為恩主宣揚鸞教,闡化儒宗、厥功非淺。是書一出,大有裨益於天下之世道人心,豈特斐聲文苑,益增鸞教之光。樹幟聖門,更壯全台之色,已哉。余於是欣喜之餘,不揣固陋,爰掇數言,而樂為之序。
民國六十五年歲次丙辰陽春之月
澎湖一新社聖真寶殿總董事及西衛金龍殿福善堂堂主 吳克文 謹序
中国儒教会 2014 版权所有 海峡两岸联合制作